微电影《回家》:绿皮火车上讲述父子情

时间:2015-06-05 | 编辑: 江涛 | 来源:婺城新闻网

摘要: 去年年初,一个由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组成的5人团队,在指导老师林友桂的带领下,在绿皮火车上拍摄了微电影《回家》。这部微电影是浙师大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绿皮火车电影 ...


去年年初,一个由浙师大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文传学院)组成的5人团队,在指导老师林友桂的带领下,在绿皮火车上拍摄了微电影《回家》。这部微电影是浙师大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绿皮火车电影。电影大部分在老式绿皮火车车厢中拍摄,讲述了一个出差在外的男人因为繁忙的工作,放弃了去看望生病的父亲,然而在火车上遇见一个老人改变了他的决定的故事……该部微电影也从去年9月的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的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二名的佳绩。日前,记者走进了《回家》剧组,采访了指导老师,浙师大文传学院副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主任林友桂老师及该片场务、后期剪辑李奇洪同学,一起探寻电影背后的故事。


林友桂介绍,微电影《回家》的创作,源于一次期末的课程作业。当时由他带领的10名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5个人负责拍纪录片,另一组5个人负责拍微电影。而这部微电影的剧本,则是由他的学生,也是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张聪创作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名利而迷失在了工作中,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空巢老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张聪希望通过这部微电影告诉那些只顾着工作而忽略家人的“工作狂”,多点时间陪家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不要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剧本初稿刚刚创作完成的时候,林友桂一下子就被这个题材吸引了。但当时的剧本并不成熟,剧情以父子关系为主线铺陈开来,不够新颖。有着多年拍摄经验的林友桂就在张聪的初稿剧本中提出修改意见,将人物设定从直接的父子关系转变成此人的儿子与彼人的父亲,并在最后的结尾处来一个剧情的翻转,使观众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留下深刻的观影印象。

林友桂说:“电影剧本的创作并不简单,人物的设定、细节的设计、故事的发展、隐藏的包袱环环相扣,都需要主创人员精心安排。可以说,一部剧本的创作,是无数次灵感的碰撞。”

纵观微电影《回家》的剧情,其“用心”之处随处可见。林友桂介绍,《回家》讲述了一位因工作出差的年轻人在火车上偶遇一位老人而展开的是故事。一开始,年轻人对老人很冷漠,父亲病重,他也不愿回家去看,只顾着忙手头上的工作。

“如果是一般人坐火车,正常情况下不会去交谈,就算老人主动找年轻人说话,年轻人也未必会理他,怎么让年轻人主动找老人搭话?这里,我就设计了一个细节,就是让年轻人愧疚。”林友桂说,在电影中,老人手上一直提着一个篮子,是他随身携带的行李。老人要上厕所,托年轻人看管篮子,结果篮子不小心被车上另一名乘客撞翻,里面的东西掉落一地,同时,一张老人与儿子的照片也映入年轻人的眼帘。待老人从厕所回来,因没看好行李,年轻人心中有愧,自然会找借口和老人攀谈,而这借口,正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引出老人与儿子的故事。

从老人口中,年轻人得知老人的儿子在永康的一家公司上班,工作忙碌,鲜少回家,老人此行的目的就是带着儿子爱吃的土特产去永康看他。剧情发展到这一刻,年轻人其实已经想起了自己病重在家的父亲,心中有所感触。遂找借口去车厢吸烟处吸烟,结果在那里,年轻人又偶遇了列车乘务员。从乘务员口中知道,原来老人的儿子在三年前就已去世,也许是忆子成狂,也许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三年来,老人一直觉得儿子没死,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反复乘火车去永康“探望”儿子。影片的最后,老人下车,留下一个苍老的背影,觉悟的年轻人也给家中父亲打电话,推掉工作回家探望父亲。

林友桂告诉记者,这部《回家》虽然影片时间不长,但从剧本创作到编排到拍摄,前后共耗费了4个多月,光剪辑就有14分钟、10分钟和8分钟三个版本,花了学生们不少心血。

B 拍摄过程中,曾遇到种种困难

作为浙师大唯一一部绿皮火车电影,《回家》拍摄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包括合适的演员、拍摄的场地、拍摄的时间。

林友桂介绍,虽然片子里主要演员只有两个,但是想要选好演员还是很困难的,他们也找过很多人,中途还换过演员,但最后还是找到了符合角色的人。“出演年轻人的是文传学院的学生王越峰,扮演老人的是浙师大交通学院的前副书记吴伟义,因为经费有限,他们的排练和演出都是义务的,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支持。”采访间隙,该片场务、后期剪辑李奇洪一直想通过记者向两位演员表示感谢。

演员解决了,拍摄的场地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故事环境设定在火车上,当时剧组人员也听说了浙江省最后一趟绿皮火车即将停开,所以希望将电影的拍摄放在绿皮火车上,留作纪念。但几次努力下来,都没有得到铁道部门的支持。“后来我们去找过火车站的人,列车的列车长,公安局,拍摄才被勉强允许,有好几次,我都以为这部电影拍不了了,自己也挺灰心的。”回忆起这些,李奇洪的心中还是感慨万千。

前期的难题解决了,接下来便要开始排练。由于待在火车上的时间有限,《回家》剧组拍摄前必须经过八九次的排练,让工作人员熟悉自己的工作,让演员熟悉自己的戏份。为此,他们还去金华铁路学校找了废弃的火车车厢进行实地拍摄,并粗剪观看了拍摄效果,然后再不断改进。

2014年年初,迎着凛冽的寒风,《回家》剧组一行8人踏上了去往温州的绿皮火车。从金华到温州,路程5个小时,当天发车的时间正好是晚上,没办法进行拍摄,他们只好抓紧时间进行最后一次排练,打算在温州住一晚,第二天回程再进行正式拍摄。“那一天,大家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虽然准备得很充足了,但心里还是毛毛的,生怕自己做不好。”李奇洪说。

一般微电影的制作至少需要花费5~6天,但这次90%的镜头都在火车上拍,一旦某些镜头做得不到位,第二次重拍就很难找到同样的场景,容易露馅。因此,大家都知道自己此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拍摄时需要更换镜头,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把同样焦距、机位的分镜头标上卡片,放在一起拍。也算是使出浑身解数了。”林友桂笑道。

第二天清晨5点,一行人再次踏上火车。可等架好设备,大家才发现,一路上隧道太多,车厢采光时不时会受到影响,根本无法拍摄。这样算下来,拍摄时间最多只有3个小时。怎么办?为了这一刻,大家已经足足准备了几个月,打道回府肯定不可能,几个人一咬牙,拍!再难都要继续拍下去!

“一进入隧道我们就停拍,一出隧道就马上继续,有时候演员的情绪、表情都到位了,就遇到了隧道,演技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所幸之前排练得多,底子还在。”正当李奇洪一行“苦中作乐”的时候,车厢里又传来“坏消息”。原本商量好请本列车的乘务员客串出演戏中乘务员的角色,也得到了支持,但后面由于上级领导的禁止,乘务员不能出镜了,连衣服也不能借给他们。这可把大伙急坏了,因为他们事先根本没有准备衣服。

“最后,磨破了嘴皮子我们只借到了一个乘务员戴的头花,演员也是我们自己客串的,这也算本片唯一的一个遗憾了。”李奇洪说。

C 一个好的团队,少不了一个好的引导者

一个好的团队,少不了一个好的引导者。作为《回家》这部绿皮火车电影的全程指导老师,林友桂的来头可不小。

林友桂祖籍台州温岭,从浙师大物理系毕业。后来回家乡当了一名中学物理老师。期间,爱好摄影的他就曾尝试拍过微电影。后来,林友桂下海经商,开过一家影楼,并结交了当地很多的电影人。在他们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林友桂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深造,于2008年回到浙师大担任文传学院的老师。

对于艺术,林友桂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微电影《回家》拍摄过程中,最后一个场景是车站的站台,因为后来是学生自己补拍的镜头,他看完后并不满意,又让学生再次回去补拍。在他眼中,就算短短的几秒钟镜头,也要尽量做到最好。

谈起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及建议,林友桂答道:“这部作品整体来说还是过得去的,尽管很多细节还经不起推敲。但这个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创造了很多看似做不到的东西,比如在列车上仅仅花了三小时就拍完了几乎所有的素材,这样的效率是与事先充分的准备分不开的,为了提高效率,剧组想了很多办法,积累了工作经验,学生也有所成长。”林友桂说。

对于电影的看点,林友桂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受:“这个电影的看点在于平淡中的那点精致,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老人与一个工作繁忙的年轻人之间看似距离很远,然而在慢慢构造起来的时空中,那道心灵的鸿沟被耐心地填平了,儿子看到了另一个父亲的执着——这是个被巨大悲痛撕裂的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像一把利刃刺中了年轻人的世故。”

去年9月,经过了李奇洪的几次剪辑,微电影《回家》代表浙师大参加了浙江省多媒体设计大赛。“原本电影的评价分数很靠前,但当时评委问了一句:‘为什么列车员不穿制服?’就因为这一个细节,我们的分数掉到了第二,其实还挺遗憾的。”聊起这个,追求完美的林友桂现在还有点“耿耿于怀”。

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想要做电影,也常常有人向他“取经”,但其实从这个短片就可以看出来,做一个微电影其实与做其他事情并没有区别。唯一能将它做好的前提便是耐心加上用心,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是一种境界,兴致勃勃并一直以之为乐是另一种境界,两种境界都是好样的。只要付出,就肯定会有收获。


免责声明: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与爱特豆无关。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误,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文章仅作参考。

关注爱特豆:
扫描下载APP
发布活动、参加活动,
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
关注订阅号
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
权威,及时,有情怀!
相关文章:
评论一下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 010-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kefu@itedou.com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入口 | APP下载 | 寻求报道

Copyright © 2015-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2